诚信: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

  诚信问题已是中国所必须面临的重大国情之一,它与农业问题环保问题、人口问题、失业问题、腐败问题等相比,好像并不直观显露,但它在社会经济生活各个层面已曲折凸显出来的破坏性是如此触目惊心。最近发生的震撼全国的阜阳假奶粉事件,其深层原因就是诚信在市场中的缺失与缺席。

  诚信问题已经危机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

  中国市场信用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经济学博士邹建平在多年研究基础之上,撰写了《诚信论》一书,对诚信问题作了全面深刻而现实的论述。在《诚信论》即将出版前,本刊征得邹建平的同意,摘编了《诚信论》的部分观点以飨读者。因正在修改中《诚信论》近40万字,所以摘编过程难免挂一漏万,在此向读者与作者谨表歉意。

  邹建平是市场信用学方面的著名专家,他先后编著及翻译的著作有:《中国金融问题报告》、《证券评级概论》、《日本债券评级》、《国外证券评级》、《中国资信评估实务》、《中外信用评估比较研究》、《美国信用评估理论与方法》等。其中以他作为课题组长的《证券信誉评估系统》与 《企业信用评估系统》为国家级科研成果。

  下文是《诚信论》一书部分观点的摘编。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诚”和“信”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哲学和伦理学范畴。

  “信”与“诚”可以互训。汉代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又说:“诚,信也。”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信既是君子立身、进身的根本,也是为政者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他强调做人要“言而有信”,要遵守自己的诺言,守信用。他指出:“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也对诚信这一道德范畴作过深刻的阐述。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到汉代,“诚”成为儒家人生哲学的核心概念。《礼记·中庸》中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说得更透彻:“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则说:“‘诚’字,是极顶字,更无一字可以代释,更无一语可以反衬,尽天下之善而皆有之谓也,通吾身、心、知而无不一于善之谓也”。

  中国儒家诚信观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和精华。传统诚信思想强调的是一种身份伦理,其基本内涵就是要求人们诚恳老实,有信无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现代诚信观是一种契约伦理,它是在推行市场经济的过程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诚信伦理思想的一种扩充和完善。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