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信用卡的四大陷阱

提要: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深顾问陈思进撰文:信用卡商通过邮寄大量的宣传广告给大学生,从还未踏上社会的年轻人入手。只要一上钩,这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一辈子都将在陷阱里打滚,无法脱身。

 
今天,在信贷消费模式下的现代人,面对邮箱里纷至沓来的信用卡,已经习以为常。信用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可缺失,大有“一卡在手,走遍天下”无忧之便利。

当然,凡事都具双面性,信用卡也不例外。这一张小塑料卡,既能当钱使,有时还可以替代身份证,对善于使用它的人来说,就处处是优点;不过,如果使用不当,麻烦也不断,说得夸张一点,一旦掉进它的陷阱里,想挣脱?何其难!

当收到了信用卡,处理它的方式也因人而异。有些人拿起剪刀狠狠地将其拦腰一剪,马上扔进垃圾桶(推销信用卡的实在太多了);有些人就高兴地操起电话,立刻拨通发卡银行,要求生效以便使用;而有些人是既不恨也不高兴,把卡随手一丢,几天也就忘了。

不管人们以何样的态度处理信用卡,大家是否想过,信用卡是如何发明的?是怎样走进了千家万户?又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至整个社会的消费习惯?

事实上,信用卡就是一种信贷。信用(Credit)一词来自拉丁文,意思是“信任”。1920年,一种类似金属徽章的筹码上,写着“先购物,后付款”的购物牌——赊账购物系统,被引进了美国。

据说第一张信用卡是餐车俱乐部发行的,这张卡的发明者是餐车俱乐部的创始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有关他的发明,网上流传着不同的故事,但都与吃饭紧密相关。后来,他的信用卡公司便用了与吃相关的名字。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一次弗兰克请客吃饭,却偏偏忘了带钱夹,付账时尴尬万分。通达的老板解围说,“我知道你信誉一向非常好,下次来一起付吧。”

这起意外使弗兰克得到了启发,他和朋友施耐德合作,在纽约创立了“餐车俱乐部”,为200名会员发放一张证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使他们在纽约27家饭店用餐不需带现金,到时只要和餐车俱乐部一次清账。这个网络就是后来的餐车信用证公司,也是第一家信用卡公司。

1958年,美国运通公司发行了真正的信用卡(Amex)——运通卡。在美国被广泛接受,发行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到1959年,允许慢慢支付信用卡余额的是BankAmericard(1977年改为了Visa卡)。

信用卡有别于银行卡,银行卡每个月必须一次付清欠款,而信用卡则允许持卡人循环欠款余额,其代价必须支付欠款利息。

当信用卡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赚钱图利的目的,取代了方便携带与流通的初衷。由于信用卡行业竞争激烈,信用卡商往往会提供奖励,譬如:累积飞行时间赠送免费机票,赠礼券,或反馈现金(根据年消费额,每年最高有百分之一的现金反馈)等手段,来吸引新用户。

然而,相形于高额的罚款利息,这些奖励简直微不足道。信用卡商通过邮寄大量的宣传广告给大学生,甚至在大学门口摆摊位,从还未踏上社会的年轻人入手。

只要一上钩,这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少则十年二十年,多则一辈子都将在陷阱里打滚,无法脱身。信用卡商诱使年轻人上钩的惯用手段,无非是以下这几种:

陷阱之一:欠信用卡债没关系,毕业后一定能够还清欠款。

当年“先购物,后付款”的口号到了今天,变成诱惑美国年轻一代,特别是年龄18~24岁的大学生,放开手脚信贷消费的诱饵。

毕业后五位数年薪的前景,足以诱使年轻学生掉进透支的陷阱而不自知。“先消费”,毕业找到好工作,到时还愁没钱还账?所以大批学生还未走上社会,背上已然扛上债务。

实际上,渴望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毕业后财务状况并不乐观。不但要自付房租、车保险、水电费、家具和上班穿的行头,可能还有学生贷款等着还。

有的人说不定又想继续读硕士,旧的学费还没有还清,新的学费又跟着来了。而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已经养成,想节制谈何容易?

目前,年龄在25~34岁的年轻人,平均欠债2万美元,比1989年至2004年间增加了47%。有将近1/5的人,背负着“困难的债务”。这些信用卡负债的家庭,将用24%的收入来还债。

陷阱之二:只要支付了最低付款额,一切都OK。

在信用卡账单的付款一栏里,可以选择付款方式,全额付清或支付最低付款额。如果选择后者,就掉进陷阱了。当然,2000美元的信用卡债,如果每个月按时支付55美元最低付款额,账面上绝不会惹麻烦。但是今后的20年甚至30年,就将“吃出”18%的利息,最后会多偿还2600美元。

如果把这笔账倒过来算一下,结果又会如何?23岁大学毕业不欠债,每个月定存55美元,而不是等到43岁再存款投资,境遇将大大的不一样。

陷阱之三:我很需要!

信用卡上的信贷额,诱使年轻人忽视了一个字——“贷”,误以为不超越那条信贷线,只要想,就可以随意使用。有时无视自己的还贷能力,为了向家人和朋友证明,自己的财务状况有多好,哪怕银行没有存款,也要“一买”为快。即使背上债务,也在所不惜。

陷阱之四:只拖延了一点时间,并没有不付款啊!

信用卡商最喜欢采用低利率的花招,吸引新客户。但是低利率通常只

锁定在头6个月,也可能是头12个月。如果不按期支付欠款,罚款利息可以高达24%,甚至30%,包括花旗、美国银行这些大金融机构。一笔迟缓30天的付款记录,将在你的信用记录上停留7年,会影响到将来申请房屋贷款,找工作被公司拒绝聘用。

可信贷消费在美国已成形,信贷消费额在2009年达到1万7千亿;美国人花费在信用卡上的财务费用大约500亿美元,人均欠债8562美元;近一半的信用卡持有人每个月只付最低额。

有鉴于此,美国国会开始规范信用卡行业,禁止信用卡商通过大量邮寄的方式,向不需使用信用卡的人进行推销。但1996年,美国最高法院在斯迈利与花旗银行的案例中,解除了限制信用卡公司罚款上限的禁令。这个禁令一解,信用卡公司不仅罚款可以无上限,而且还可以向持卡人收取高利率。

目前,信用卡已经从简单的循环信贷形式,发展成为可以复合作用、以平衡各种不同利率的复杂的金融工具。发卡金融机构往往诱惑人们将其他机构的信用卡上的余额转移过来,答应在一定时间期限内(通常3~6个月),给予相对较低的利率。

但事实上,这个期限一旦过去,发卡机构便有权任意调升利率。持卡人做了这样的调整之后,几个月之后发现利率大幅跳升,为时已晚。这样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收入大幅提高,而持卡者则渐渐陷入困境。
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存在于许多北美信用卡的合同里,那就是“普遍默认”的特性。只要持卡人在一张卡上拖延付款一次,这个人的其他信用卡将受其牵连。

尽管按时付款,利率可以任意被提高,就算以往一直是“模范”持卡人,那一笔滚雪球般日益累计的欠款,会将你溺毙在债务中,无法抽身。

而事实上,“普遍默认”的特性,是受到联邦监管机构的鼓励与支持的,这一方法被作为监控持卡人财务风险的管理手段。

另一个有争议的领域,是尾随利息,就是不管持卡者支付过多少比例的还款,发卡银行将针对全部欠款收取利息。举例来说,假如持卡人欠款2千美元,已经还款1千美元,利息将依然根据2千美元来计算,而不是1千美元。

在几年前的金融危机中,由于失业率显著上升,消费者无力偿还信用卡欠款的比例也日益升高。2008年,信用卡违约额高达410亿美元,2009年的违约额,上升至千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人在寻找专业公司,帮助他们清理债务,大量的信用违约,最终受伤害的是持卡人,尤其是那些毫无节制的“卡奴”。

因为,银行和信用卡公司恢复赢利的手段就是——上调利率。羊毛出在羊身上,发卡机构的损失由持卡人来承担。根据信用卡消费组织的一项调查发现,37%的信用卡公司纷纷全面上调利率,即使对信用记录相对较好的消费者。这一手段,迫使一部分家庭和个人,走向了破产的边缘。

那么你还敢使用信用卡吗?尤其是毫无节制使用多张。笔者建议,信用卡可以适当缓解一下当前的债务之需,可偶尔解困;但能不用尽量不用,确保自己的财务自由,至少不为每天还贷忧虑担心,因为一旦违约你欠的可是“信用”。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作者:陈思进,加拿大皇家银行风险管理部资深顾问。担任央视纪录片《华尔街》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