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信用评级体系国际化建设研究

“十四五”时期,金融标准化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信用评级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之一,须加强信用评级标准体系建设,为引导评级回归服务投资人识别和预警信用风险本源提供支撑。

在开放格局下,国内外信用评级体系的差异或不利于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跨境投资和全球资产配置,迫切需要国内评级机构加快评级体系国际化建设,建立满足境内外发行人和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多元化需求的评级标准。

中资评级机构应抓住国家金融市场开放战略契机,积极布局并加速国际化业务建设,积累全球客户、数据和市场声誉,促进国际投融资机构对中资评级机构信用评级的认可和使用。

2022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我国金融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作出指导,并将加强信用评级标准体系建设作为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标准的方向之一纳入《规划》。在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以及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局部多发的新形势下,评级标准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可通过给予市场主体更多标准供给空间、加快构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评级标准、优化评级方法与技术标准,完善信用评级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评级质量。

一、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与评级标准体系建设

伴随我国债券市场蓬勃发展和快速扩容,信用评级行业在评级理念、方法、制度、人才、管理等诸多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为债券市场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此过程中,我国信用评级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涵盖标准化的评级符号体系、统一的评级程序及业务规则、多元化的评级方法与技术标准等方面,为评级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指引。

由于我国信用评级制度安排是由政府部门自上而下主导建立和推动的,评级行业标准供给体系也随监管趋势演变而变化,逐步由监管主导向监管引导、市场驱动转变。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信用评级的行业标准,分别从主体规范、业务规范、业务管理规范三个方面为信用评级工作的展开制定了相应的准则。随后,证监会2007年发布《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用以规范证券评级机构展业。随着评级行业监管格局逐步走向统一,2019年11月26日,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部、证监会联合发布《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作为评级行业统一标准全面指导评级行业发展。与此同时,监管部门着力提升市场对评级标准供给的驱动作用。2021年8月6日,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评级机构长期构建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倒逼评级机构完善评级标准以提升评级质量。

在2006年出台的《规范》中,监管部门明确规定了我国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中信用等级的符号及含义,虽然交易所市场未有对应规定,但各评级机构在《规范》的指导下统一使用了信用等级符号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整个债券市场。标准化的评级符号能够直观反映市场主体的信用风险水平,较为有效地降低了投资人和监管部门的风险识别成本,在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也为债券市场平稳发展构筑风险屏障。近年来,随着债券市场化改革推进,监管部门开始逐步放宽债券发行的级别门槛,取消部分券种强制评级要求,但评级仍然是监管部门和投资人进行风险识别和防控的重要工具。

随着债券市场品种不断创新,我国信用评级方法和技术标准也愈加丰富。2005年以来,我国陆续推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可转债、可交换债、熊猫债、绿色债券等不同维度的创新券种,有力地推动评级机构在评级实践中持续完善评级指标体系、优化评级方法、完善评级流程、夯实评级技术,积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标准。2014年以来债券市场刚性兑付逐步打破,信用风险持续暴露,违约数据持续积累,为有效检验评级机构评级质量、加强评级机构声誉约束提供重要基础,从而引导评级机构积极改进评级技术、完善评级标准,提升评级质量。


二、新形势对信用评级标准体系建设提出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金融标准化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信用评级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之一,须加强信用评级标准体系建设,为引导评级回归服务投资人识别和预警信用风险本源提供支撑。

其一,评级行业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评级机构建立全球评级序列标准,助力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规则对接,提高开放条件下金融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熊猫债等创新品种的推出以及“北向通”“南向通”平台的上线,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融资机构进入国内债券市场。截至2022年2月底,熊猫债存续数量为144只,规模达到2108.80亿元,其中84%的发行主体使用中资评级机构评级结果,不足10%的发行主体采用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或其在华设立子公司的评级结果,中资评级机构在评估海外债券信用风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中资美元债市场,由于海外债券市场不实行强制评级,70%的中资美元债券无评级,而公布评级的发行主体则大部分采用穆迪、惠誉和标普的评级结果。相比评级机构“走进来”,评级机构“走出去”进展缓慢。在开放格局下,国内外信用评级体系的差异或不利于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跨境投资和全球资产配置,迫切需要国内评级机构加快评级体系国际化建设,建立满足境内外发行人和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多元化需求的评级标准。

其二,当前我国金融体系风险总体可控,但仍然处于风险易发多发期,这对评级的风险识别和预警功能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债券市场打破刚性兑付,信用风险加速暴露,评级中枢上移、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能力弱等问题日益凸显。评级行业存在的问题表明在债券市场快速发展背景下,信用评级服务未能充分满足债券市场对风险揭示及预警的需求。截至2021年末,市场上主体评级记录已经超过5400个,约75%的主体评级在AA及以上,且存在评级机构在风险事件暴露或违约事件发生时未及时采取评级调整行动。随着债券市场进入信用风险释放的常态化阶段,一方面要求强化评级机构的风险预警功能,提供更高质量的评级服务;另一方面要求深化评级标准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其三,在金融科技迅猛发展、金融数字化转型向更深层次推进背景下,评级标准化亟须更有效地适应数字化转型发展。随着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品种复杂化,信用风险复杂性将持续增加,评级机构须更加重视新技术应用建设,优化评级技术标准。借助金融科技赋能,传统评级业务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获取企业财务状况、生产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融资环境等数据信息,实现对大量数据的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快速分析和深度挖掘,在扩大信息分析覆盖面的同时节约人工成本,提升对信息的反馈效率。

其四,评级标准化还应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研究制定符合绿色金融发展的评级标准,有助于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据中诚信国际统计,2021年共发行碳中和债1180.26亿元,涉及定向工具、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资产支持证券等多个券种;共发行贴标绿色债券6136.50亿元,品种结构更为丰富。目前,尚未有评级机构发布专门针对碳中和债的评级方法,但自2016年以来,中诚信国际等评级机构就相继推出了绿色债券评级标准,为后续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制定相关债券评级标准提供借鉴。标准是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这就要求信用评级在遵循“国内统一、国际接轨”原则下,更多考虑环境因素对信用水平的影响,支持碳中和债等创新品种发展。

三、加强信用评级标准体系建设、提升评级质量的三点建议

在《规划》的指引下,结构合理、精准高质、国际接轨的评级标准体系将更加健全,监管引导、市场驱动、企业为主的评级标准化工作格局也将逐步形成,成为推动评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信用评级标准体系建设:

第一,伴随评级行业发展转向市场驱动模式,可进一步优化评级标准供给结构,在建立新业务标准中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五部委发布的《通知》中提到,“鼓励信用评级机构开展主动评级、投资者付费评级并披露评级结果,发挥双评级、多评级以及不同模式评级的交叉验证作用。”考虑到《规划》中“大幅提升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比重”要求,以及我国评级行业由监管驱动向市场驱动发展的背景,现阶段应以鼓励评级机构主观能动性为主,发挥市场需求对上述模式发展的引导作用,给予评级机构一定的空间,建立新业务标准。评级机构在保持主动评级、投资人服务评级与委托评级在评级环节、评级方法等方面的一致性,以及保障评级结果的稳定性与准确性的基础上,可尝试针对不同业务模式建立差异化标准,补充完善评级标准体系。

第二,评级机构应逐步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全球评级序列标准,提供国际视角下的企业信用级别,提升中资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投资者认可度。建立全球评级序列标准是应对债券市场和评级行业对内对外开放挑战的必然选择,评级机构可在完善评级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考虑以重点券种、行业或主体为起点分阶段逐步过渡至全球评级序列。比如,率先公布中资美元债主体的全球评级序列,鼓励重点行业资质较好的头部企业采用全球评级序列标准等。随着市场参与者对全球评级序列的认知不断成熟,择机适时在全市场建立全球评级序列。值得注意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评级序列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充分获取全球样本的基础上,而这又依托于我国债券市场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资评级机构应抓住国家金融市场开放战略契机,积极布局并加速国际化业务建设,积累全球客户、数据和市场声誉,促进国际投融资机构对中资评级机构信用评级的认可和使用。

第三,变革评级理念,优化评级方法和技术标准,逐步拉开评级结果区分度,更好发挥信用评级风险揭示和风险预警功能。中短期内,评级机构可通过还原评级方法逻辑结构,回归个体信用基本面分析;同时更加审慎地评估外部支持、合理考量ESG等因素,形成具有区分度的评级标准,提高信用评级的前瞻性和准确性。从长远来看,应当建立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构建具有合理区分度的评级体系,有效提升评级质量。同时,还须加大技术投入,以数字化科技为助力,将金融科技手段融入日常的评级预警工作中,提升评级预警能力。随着金融科技逐步发展,风险量化和舆情捕捉逐渐成为市场预警的重要工具。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技术更好地促进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实时预警等。

作者:袁海霞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张 堃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上海证券报》